歡迎瀏覽湖南坤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731-83662793
“早春魚瘟”如何防控?
發布時間:
2022-02-14 00:00
來源:
流行性潰瘍綜合征(epizootic ulcerative syndrome),又名“早春魚瘟”。多發于早春氣候回暖之際,是一種對野生及養殖的淡水與半咸水魚類危害性極大的季節性流行病。
本文將從“早春魚瘟”的發病趨勢、癥狀、發病原因和預防治療方案四方面對“早春魚瘟”進行介紹。
一、近三年“早春魚瘟”發病情況與趨勢
2019年春,各地反饋年前年后放苗出現大量死亡情況。癥狀為大量魚在淺水處浮游,不吃食,體表有赤皮、水霉癥狀,后續出現爛尾、蛀鰭、爛嘴癥狀,多次使用抗真菌藥物和殺蟲藥物后有部分效果,損失率為20%左右。 2020年春,疾病發生范圍進一步擴大,死亡率上升到30%左右,及時使用過抗真菌藥物的部分塘口也未能幸免。 2021年春,該病進入爆發期,死亡率上升到50%以上,許多塘口清塘!甚至沒動過網的原塘魚都發生死亡,使用抗真菌、殺蟲藥后效果不佳,死亡持續時間長,造成損失極大。 根據近三年發病趨勢判斷,2022年的“早春魚瘟”情況不容樂觀,必須高度重視,采取有效防控措施。
二、“早春魚瘟”癥狀
根據臨塘診斷,患有“早春魚瘟”的部分魚種體表充血出血,頭部眼眶周圍腫脹、淤血至潰爛,眼球發白,尾鰭基部和尾柄有潰爛,鰭基部有不同程度的充血。也存在部分魚種體表光滑,個別部位出血掉鱗或者潰瘍,鰓部有掛泥和淤血,顯微鏡檢查鰓絲腫脹充血,無明顯寄生蟲寄生。
在實踐中發現,也有魚種因應激與損傷導致赤皮、爛身、蛀鰭、水霉等細菌性與真菌性并發的綜合性疾病,多與各類寄生蟲病并發,如斜管蟲、指環蟲、錨頭蚤等。現也發現常見并發疥瘡病。對發病魚體進行解剖,發現肝腎組織腫大,脾臟發黑。
三、“早春魚瘟”主要發病原因
“早春魚瘟”是在環境、宿主、病原三者的共同作用下造成的。
從病原角度考慮,水霉菌、絲囊霉菌等真菌感染是是導致“早春魚瘟”原因之一。早期主要癥狀表現為體表斑點狀出血發紅、真皮破損、病灶鮮紅、輕微隆起,隨著病情發展,病灶逐漸變大,病魚因失血等而活力變弱,并繼發細菌感染而散發惡臭,最終死亡。
體表破損是條件致病菌其入侵魚體的重要基礎。如凍傷、刮傷或感染寄生蟲而出現體表破損,容易發生大規模感染發病。連續陰雨或換水后,發病率也較高。
通過研究表明以下細菌導致的病害也與“早春魚瘟”息息相關。如在水體環境中廣泛存在的維氏氣單胞菌,近幾年對各種淡水魚的危害明顯增加,可引起體表潰爛和敗血癥等癥狀,嚴重時可以引起較高的死亡率,是一種對淡水魚類危害較大的病原菌。熒光假單胞菌主要引發赤皮、爛鰓、白云病。嗜水氣單胞菌可引起大宗淡水魚等發生相應的細菌性敗血癥,危害魚的種類最多、地區最廣、損失最大。
溫和氣單胞菌具傳染性,主要引起尾柄病。被感染的魚皮膚和鰭上會出現針狀小點的出血,腹部腫脹,凸眼。在魚體內則會腹部積水,如肺水腫、脾水腫、腸的腫脹,腹部充滿液體。魚尾部損傷后,細菌感染繁殖,并不斷向水體排放病菌,通過水體和魚體進行傳播。開始病菌在侵入部位引起發炎,進而引起正常組織細胞變性、壞死。局部循環發生障礙,白細胞等聚集,細菌侵入組織間隙,引起肌肉腐爛。病魚失去平衡,頭部向水面升起,有的尾部繼發水霉。
柱狀屈橈桿菌是草魚爛鰓病、白皮病、白頭白嘴病的主要致病菌。另外,魚類如感染了革蘭氏陰性菌、產氣桿菌,也會出現腸炎、爛身等癥狀。
從環境角度考慮,養殖戶忽略冬春季魚塘管理,保有傳統觀念,認為冬季不發病,不注重水質、底質、魚體體質。在漫長冬季不投喂造成越冬魚類能量儲備不足,魚體消耗過大而導致免疫力降低。到了開春大量投喂,由于此時魚體消化酶活力低,大量投喂加重了魚體負荷。
也存在冬季池塘未及時改底,底部污物、老化藻類、糞便等累積造成底質惡化,氨氮、亞鹽、硫化氫等超標,影響水生動物機體免疫力下降情況。由于池底惡化、溶氧低(下半夜溶氧最低點)造成冬季池塘下半夜浮頭,容易造成凍傷,更進一步繼發感染。
無鱗魚生長期投喂過量帶來的肝膽疾病會引起魚體體質下降,冬季容易出現脫粘繼而感染發病。(如叉尾鮰水霉病,就是塊狀脫粘引起)而肉食性魚類因攝入淀粉過多,血糖高,易造成應激反應。應激反應是機體在受到各種強烈因素(應激原)刺激時所出現的非特異性全身反應。應激狀態下機體消耗大量糖、蛋白,抑制機體免疫力。飼料轉化率,浪費飼料生長慢。抗病力差,易發疾病。
從宿主角度考慮,疾病的發生除了和水環境、病原微生物數量以外更是和魚體本身免疫力息息相關,魚體免疫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疾病發生的頻率和嚴重與否。早春發生死亡的很多病例魚體身上紅點較多反映出在冬季存在魚體帶蟲、帶菌過冬情況。
四、“早春魚瘟”預防及治療方案探討
“早春魚瘟”治療之所以困難,在于繼發性細菌感染是致死的重要原因,外用藥物只能降低環境中的病原微生物數量,無法對機體內部病原微生物產生作用,因此只能作為輔助手段,而非主要手段。但內服藥物受采食率影響,采食率又受氣候和機體本身因素影響而無法保證。并且無論采取何種治療手段,周期都相對比較長。
在“早春魚瘟”的防治過程中,我們總結出了“早春魚瘟”的預防口訣。
“早春魚瘟”預防口訣
重在防,而非治;越冬管理排第一;
水要好,體要棒;天氣好,要投料,免疫增強少不了;
有動網,必消毒;下塘之前肥好水;
下魚苗,要仔細,受傷魚苗莫下塘;
先隔離,再處理,傷愈下池最安全!
早開料,沿邊撒,勤改底,多內服,恢復體質保平安!
上一頁
下一頁
相關新聞